方舟:大湾区历来最大突破:粤澳共管横琴
【发布时间】2021-09-09 10:38:03      【来源】信报手笔
      由国家2017年首次正式提出“粤港澳大湾区”、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至今,已分别有四年半和两年半的时间。
      过去数年,大湾区建设在各方面均有进展,尤其是在便利港澳居民于内地就业、创业、生活等方面。但从总体上看,大湾区内地城市与两个特区之间的合作深度仍然有待提升,互动机制仍然有待创新。
      9月5日国家公布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绝对是大湾区规划公布以来最大的进展,更是“一国两制”实践中具有创造性意义的里程碑。
      一直以来,在“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框架下,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两个特区与内地的两套(或三套)规则并未完全有效衔接,尤其是在人员、资本、货物、信息、数据等跨境要素流动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障碍。
      而本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简称“合作区”)的模式,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制定的方案。
      在未来,粤澳合作再不是物理意义上的两地或跨境合作,而是迭加粤、澳两边的优势,产生化学反应的一种深度合作模式。
      合作区破天荒采用两制
      第一,将内地原有关税管理区“后撤”,并对货物采取“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措施。这意味着横琴与澳门基本上融入到同一个关税区以内,绝大部分的货物可以在澳门本地与横琴之间自由来往。
      合作区与澳门之间非但没有关税,区内更将免收增值税和消费税,是真正意义上的“境外模式”,相关政策甚至比海南自贸港模式更为优惠。
      第二,合作区采用“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让“两制”能够在特定区域里融合发展。
      《总体方案》指出,合作区管理委员会将实行“双主任制”,分别由广东省省长和澳门特首共同担任。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由澳门特别行政区委派、管委会下设的执委会主要负责人亦将由澳门政府委派,广东省和珠海市派人参加。合作区的税收亦由双方分享。
      这代表合作区的经济发展将由澳门政府主要负责,广东省的派出机构则负责合作区的政治和安全事项,整体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亦将由澳方主导、粤方配合。合作区亦将突破原来的制度障碍;澳门居民往后在合作区里生活,税务安排和社会福利也将与澳门本地无异。
      国家最高层强调“国家设立横琴新区的初心就是为澳门产业多元化发展创造条件”。而当中“产业多元化”的含义并非只是将澳门现有的产业转移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而是以粤澳合作区为平台,吸引更多的高端产业和国际人才进驻合作区。
      《总体方案》列出为促进澳门经济多元化,在合作区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方向:科技、金融、中医药、文旅会展商贸。
      其中,中医药和文旅会展商贸产业属于澳门传统上有一定优势的领域,合作区可协助扩大产业规模、汇聚更多优质资源。而科技产业和金融产业则不属于澳门已有的优势产业,合作区将作为一个平台为澳门更好地“招商引智”。
      壮大金融设澳门证交所
      以科技产业为例,《总体方案》中列明发展的重点是半导体芯片、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这些是国家目前科技发展的策略方向,澳门虽然尚不具备这些领域的优势,但会通过合作区优先吸纳这些领域的海内外企业和人才,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金融行业,《总体方案》指明发展方向是财富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债券市场和融资租赁等。
      这些领域现在也不是澳门的优势所在,但将来会通过合作区的特殊优势来协助澳门吸引和壮大这些产业。未来在此基础上设立澳门证交所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总体方案》提出了开创性的粤澳合作开发和管理横琴模式,对澳门、乃至整个大湾区的发展意义重大,而对于香港也有特别的机遇和启示。
最直接的机遇当然是澳门利用横琴合作区实现经济多元化过程中,将给予香港产业的不同机会。
      在《总体方案》确定的产业四大方向中,澳门在合作区发展科技和金融,尤其需要大力引进外部的企业和人才,香港能否把握澳门这两个产业的发展机遇呢?
      金融是香港多年以来的传统强项、科技则是近年来特区政府积极发展的领域,如果香港能积极、深度参与澳门的产业发展,促进澳门经济多元化、带动澳门经济发展,实在是港澳、乃至大湾区和国家层面的“多赢”方案。
      过往,香港和澳门分别大力发展金融和博彩业,形成某程度上两个特区的一种“分工”。
      然而,《总体方案》预示上述格局将被打破。澳门将培养新产业的经济增长点,而香港的经济结构同样需要多元化。因此,香港参与澳门经济多元化进程、参与合作区建设至关重要。
      港应借鉴融合前海河套
      而更重要的是,本次澳门在特定合作区的范围内真正实现“两制”融合发展。这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对香港也有深刻的启示。
      今年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先讲粤澳横琴合作,再讲港深合作,一改过去“港在前、澳在后”的惯例,说明粤澳合作的进展已经快于粤港合作的进展。
      香港如果不能在粤港合作的模式上有所突破,只会失去更多的机遇。
      其实近年来,香港社会各界也逐渐意识到,只把视野聚焦在本地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未必能够完全解决香港的一些结构性经济社会问题。香港与内地腹地之间的联系、互动、合作,对我们的发展影响甚大。
      让我们前瞻性地思考,借鉴横琴合作区方案,在深圳前海、落马洲河套、广州南沙等地的粤港合作中,能否更好地实现“两制”融合发展,实行“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粤港合作新模式呢?
      作者:方舟,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