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成功有DIET 香港还有什么?
【发布时间】2020-10-14 05:29:07      【来源】简思智库

香港和深圳最大的差別是,香港盛产阴謀家,而深圳则盛产企业家,孰优孰劣不辩自明。

几十年前,深圳的特产是荔枝,如今深圳的特产是企业家。香港却由过去盛产企业家,变成如今盛产政治家,或者说「政治阴谋家」才对。

你的目标如何,你的结果必将如何。

 40年的深圳特区,的确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奇绩,这个奇绩还是由一片小渔村的烂泥地开始。

这得佩服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创意。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4地设为经济特区,在当地大力试点推出「先行先试」的改革政策。

选这4个地方,因为她们背靠香港、澳门、台湾,而汕头是海外潮商的家乡,国家寄希望这4座城市可以吸引来自海外华人的投资,并学习先进的发展经验。

数字最有话语权。

当年香港都是亚洲4小龙之一,经济已十分活跃。

在1979年深圳建市之年,香港GDP 225.3亿美元。深圳呢? GDP只有1.1亿美元,只是香港的零头。

40年过去,深圳GDP在2018年超越香港,在2019年深圳GDP有3914.9亿美元,而香港GDP有3660.3亿美元。

深圳经济规模是1979年的1万倍,只能用惊人这两个字来形容。

人们很想知道深圳成功之道。

英文DIET这个字一般解作餐单,也可解作「套路」。

深圳有什么套路,是研究「发展学」的必研个案。

我先来抛砖引玉,讲讲深圳的DIET。

第一是D,Development,发展。

把全副心神聚焦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上,这是中国过去40年的写照,并以深圳为最。

新中国成立头30年,还在发展和革命两条路线上摇摆,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确立发展路线,大搞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奇绩,而深圳就是高山的峰尖。

反观香港,回归前155年由小渔村变成经济城市。

1997年后22年,却逐步忘却发展的目标,变作政治城市。

你不立定心去搞经济社会发展,注意力大大分散,自然搞不起来。

第二是I,Innovation,创新。

改革开放是最大的政策创新,而创科行业就是创新政策的焦点。

深圳由过粗放式的搞对外开放政策,逐步变身成为中国的硅谷,由九流变成一流,始终明确对焦。

深圳大力去搞大学,大力去搞创科产业,结果造就了华为、中兴、大疆等一大批开始走到世界前列的科技企业,支撑深圳进军全球一流城市。

香港除了金融业外,其他行业乏善可陈,地产业不是带动经济领头行业,反而是一种消耗,高昻的楼价,更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包袱。

至于创科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能够开始也是好,只怕搞得太慢太迟。

回想2000年科网潮爆破前,香港借股市狂潮,衍生出一批科技企业,那时腾讯和阿里巴巴还未起步,如今这批香港科技安在?

第三,E,Execution,执行力。

认定发展的方向,调校好创新政策,还要有强大的执行力,才可以把意念快速变为事实。

内地社会主义集权式的政体,外界对其制衡不足的坏处讲得足够多,对其高效执行的好处讲得太少了。

若不是中共的体制,可以平空打造深圳这样的城市吗?

香港情况不说自明,回归前用1年可以做好的事,回归后5年也做不完。

能完成已要开香槟庆祝了,不要说提升什么执行力了。

第四,T,Talent,人才。

全中国都在抢人才,在深圳只是企业给出100万年薪,认定是紧缺人才,政府只收15%的低薪俸税,吸引人才。

现在全中国的尖子,都想去深圳打工创业。

至于香港,却在排斥内地人才,去年的黑暴事件,更吓怕内地生。

今年中大深圳分校收内地生的分数线,首次超过香港中大。

香港不是抢人才,是赶人才。

深圳的DIET,说易行难。

香港在80、90年代4者皆有,如今4大皆空。

香港再不回头,20年后,就会变作一个老城区,如西方大城市一样,眼睁睁看着自己没落,成为远东的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