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日前公布完善地区治理建议方案,重塑区议会,强化地区治理架构,这是继完善特区选举制度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区议会在香港基层治理架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外国势力及其代理人的长期干涉和扭曲下,区议会变成了政治表演舞台,完全丧失了原有的定位和职能。因此,对区议会动“大手术”完全是必要的。
政府提出的建议方案将维护国家安全放在首位,包括引入资格审查制度,从制度上拨乱反正,阻止反中乱港分子混入区议会。同时,区议会主席由民政事务专员担任,可以更好体现行政主导的原则,打通香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可望提升地区治理、促进香港经济发展效率和效能。对正在急需全方位求进步的香港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一步。
当前国际局势和地缘政治风云变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香港亦正处于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发展时期,社会各界均普遍希望特区政府发挥更积极的角色,实现行政主导,推动本港经济产业成功转型、切实改善民生。随着包括重塑区议会在内的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相继完成,特区政府得以“聚焦经济发展,勾画长远未来”,香港迎来了良政善治新局面。
区议会重塑后,将重新回归基本法第九十七条规定的“非政权性的区域组织”的定位,更好地发挥地区治理的制度优势。在新的方案下,区议会由委任、地区委员会选举、地方选区选举产生的议员及当然议员组成,让区议会的成员更多元化、专业化,更理性地为市民发声。
笔者认为,重塑后的区议会将更好发挥接受咨询和提供服务职能,一方面协助特区政府更准确地掌握民意脉搏;另一方面,亦可协助政府在地区层面推广解说政策,使政令畅通。尤其香港正建设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北部都会区亦如火如荼发展,更加需要凝聚民意,共同进步,为自己和下一代的持续向上流动而打拼。
值得一提的是,特区政府发展北部都会区的过程中,不但涉及北区、大埔、元朗、屯门等多个地方行政区,更将广泛涉及产业规划、新市镇发展及交通配套、土地及房屋供应等的重大议题。这既是事关香港整体发展的宏观议题,亦与当区市民的工作及生活息息相关。借着新一届区议会组成的契机,特区政府届时若能广邀来自相关区议会代表的就北部都会区发展提供意见,将能让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区居民对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并制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方向和具体措施。
笔者过去曾进行过一项针对北部都会区发展的民意调查研究,发现新界北居民普遍对交通、医疗、地区设施等日常民生问题表示关注。长久以来,由于新界区内的就业机会不足,导致新界居民跨区工作已成常态,不仅影响居民的个人和家庭生活,亦衍生不少其他问题,例如交通挤塞。与此同时,新界北居民亦普遍关注当区未来就业机会,虽然政府积极在新界北发展创科产业,有望为当区创造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但从事创科相关的就业岗位,大多是教育程度和平均收入较高水平的一群,未必能够吸纳当区大量劳动人口,突显了引入多元产业规划对北区的重要性。
通过重塑后区议会,新界北居民不但可以提出更多关系民生的诉求,更可通过务实、理性主导的区议会议员,向政府反映意见,进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素;还可以彻底摆脱过去由民粹化所造成的种种障碍,协助政府能前瞻性地规划多元化的地区产业发展,大力发挥以新产业带动地区发展的新模式,促进原区就业机会均衡增长,实现北区的“职住平衡”目标,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
笔者相信,重塑后的区议会将可以更好地吸纳地区市民的声音,为政府提供更多来自地区的理性、实务的建议,协助政府“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在“爱国者治港”的新气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优质而专业的议政论政风气正逐渐成为主流,让特区政府施政更加贴近市民大众的期望和实际需求,其制定推行的政策更加切合社会需要、合乎港情,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市民的生活水平和获得将得到显著提升。
立法会议员、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