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晤士高等教育评级机构(简称THE)公布2023年度亚洲大学排名,打入首100名的香港本地大学总共有五间。但传媒广泛报道的重点却是,在亚洲地区大学的国际化程度普遍上升的情况下,香港的大学国际化评分却轻微下跌0.5分至97.3分。THE更引用香港大学联招事务处的官方数据,称来自内地的学生人数于2021/22学年按年升13%云云。这就仿佛给人一种印象,就是香港本地大学招收很多内地学生,而海外学生人数减少,从而让香港本地大学的国际化排名下降了。
其实综观THE的评级报告,并没有明文提到招生来源是否对国际化排名有决定性意义,更没有公布决定国际化排名的计算公式和各个影响因素在计算公式中所占的权重,但的确提到招收内地学生人数大幅提升,从而有意无意之间引导媒体,把这两者串连成因果关系,这就让社会产生一种感觉,把香港本地大学的内地招生和海外招生看成一种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在学额固定不变的前提下,内地学生多了,海外学生自然就少了,国际化程度自然也就降低了。好“精巧”的舆论引导手法!
如果你完全从静态的方式来看,内地招生和海外招生似乎存在你多我就少了的互相排斥关系,但如果从细作出分析,则并非如此。
首先,从数量上讲,内地高考学生人数与其他国家相比,本来就是显得数量极为庞大。虽然今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内地人口出现负增长,但本年度的高考人数仍增至近1300万,又创历史新高。因此,在同等的大学入学成绩要求之下,内地达到这个成绩要求的学生人数,必然远超其他海外国家的学生人数。从数量绝对值上,内地学生人数就必然占尽优势,就算香港本地大学刻意调整招生来源地,海外生也是在数量上与内地生匹敌的。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的最新公布数据,过去五年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合共增加了50%。与香港的增幅相较,也不遑多让。
两者非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
其次,从质素上讲,内地学生的成绩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何以这样说呢?实事求是地讲,世界各国和民族中,能在应试教育、考试成绩上拚得过中国学生的考生又有几个?纯粹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中国学生(包括香港)基本上都是应试高手,中国父母又特别重视自己的孩子能拚过公开考试,应试式的“望子成龙”观念,中国父母比其他国家的父母都要来得重要。这也造成了内地学生报考香港本地大学的考试成绩,无论是用内地高考、用国际课程考试例如IB和A Level等,平均成绩都会比海外考生高许多。从2019至2022年,四年的IB平均成绩,内地考生都大幅度抛离全球考生,以45分满分计算,内地平均分比全球平均分每年都高出4分以上。简单来说,海外学生能有几个考试考得过中国考生的?
因此,结合上述两点来看,内地学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素上,都比海外学生占优。因此,就算香港本地大学并无任何地域性招生政策倾斜,招收和取录非本地生也会出现内地生为主甚至占尽压倒性比例的结果,这是一个自然的结果,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所以,所谓的“内地生挤掉海外生”观点,其实并不是招生政策所引致,而是中外学生在数量和在应试教育质素上之差异所造成的。
最后,笔者非常支持要招收更多海外学生,以保持香港高等教育在生源上的国际化面貌和中外学生之间的国际化交流机会。但有两个前提:一是不能因此而降低对海外招生要求,尤其不能造成中外学生之间有双重招生标准。这不仅仅从种族平等和不宜对海外生有“超国民待遇”的考虑,更重要的是要保持香港高等教育应有的高水准,要择天下优才而教之,不能沉沦为“学店”,至于如何精准招收高质量海外生,这下期再论。二是香港本地大学也不宜因为内地生数量多、质素好,就从此集中全部力量招收内地生,省掉海外招生,这是一种路径依赖,既不利于大学自身发展,也未能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给予香港国际化拓展的巨大制度优势!
立法会议员、教联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