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鸣:通关背后的判断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01-11 11:33      【来源】信报

这些天,“通关”成为市民口中和本港媒体上的高频词。所不同的是,往日的“通关”二字,蕴含着辛酸、期盼、忧伤和绵绵无期的思念;近日的“通关”二字,则洋溢着喜悦,承载着团圆,表达着祝福,预示着希望。苦尽甘来,喜出望外。

前天,香港与内地恢复免检疫通关的首日。暂停服务近三年的港铁落马洲站重新投入服务,首期开通7个口岸人头攒动,港澳码头又再忙碌,北京、上海机场的香港航班旅客进关快捷,“欢迎回家”的字眼随处可见,手持鲜花迎亲人的场景到处都有,母女、夫妻相拥而泣让人动容......三年隔绝,一朝通关,此情此景,令人难忘!

当初“封关”时,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封竟然三年!作为一个开放型经济体,一个具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独特优势的城市,一旦失去了“联通”功能,是多么可怕!与内地三年的隔绝,也令更多的人感受到“根”在内地的现实,并认识到不可无“根”的深刻道理。

香港与内地终于通关了!一关通,则路路通。接下来,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仍有必要厘清通关背后的逻辑。

时机选择基于科学判断

第一个问题:通关的时间太晚了吗?

确实有部分市民埋怨通关的时间太晚了,按照他们的心理预期,去年的7、8月份应该是通关的最佳时机,因为那时候许多国家都放宽防疫管控,宣告疫情结束。

持这种观点的人,仅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没有看到中国人口规模巨大这个最基本的国情。中国有14亿人口,比整个欧洲的人口还多,任何一个很小的数字,乘以14亿,都大得吓人。最近内地放宽疫情防控,感染人数迅速攀升,美国、日本等国马上做出反应,限制中国旅客入境。这足以说明,中国必须采取慎之又慎的措施。放宽防疫政策,意味着“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反覆观察、验证,确保不会出现颠覆性风险才能做。

通关的前提是,香港和内地的防疫措施要基本接近,或香港适应内地,或内地适应香港。疫情爆发之初,内地要求香港适应内地的防疫政策;但到了去年,情况悄然变化,去年初香港爆发第五波疫情时,中央派出专家组指导香港抗疫,专家组发现香港已不可能做到“动态清零”时,支持香港把防疫重心转移到“防重症”、“防死亡”,找到了一条既不同于海外“彻底躺平”、又不同于内地“严防死守”的“中间道路”。

香港度过第五波疫情后,专家组对奥密克戎的致病率、致死率,以及疫苗的屏障作用进行了评估,对奥密克戎了解更多、更精准。到了去年下半年,内地多个省份爆发疫情,此起彼伏,通过无数次实战,专家对奥密克戎的特性掌握得更加清楚。在确认风险已经降到可以承受的范围时,中央根据专家的建议果断放宽防疫管控,内地与香港的防疫政策更加接近,通关的客观条件具备了!应该说,这个时机不早不晚,甚是恰当。

中央关爱香港从未间断

第二个问题:中央对港人通关的呼声不重视吗?

确有一些人认为,三年来港人反覆呼吁通关,中央似乎没有听到,置之不理。这种看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中央对香港的关爱从未间断。

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后,是香港主动封关,防止疫情蔓延到香港;之后,香港曾计划推出全民核酸检测,应特区政府请求,中央派出医护人员协助香港做核酸检测,但受到一些人的骚扰。

2022年初,香港第五波疫情爆发,医疗资源挤兑,物资供应短缺,最艰难的时候,货车司机、屠宰师都紧缺,香港一度陷入恐慌之中。关键时刻,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声令下,中央援港抗疫迅速启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亲自坐镇深圳指挥协调,专家组、医疗队、建设者、物资保供队伍源源不断地来港,水路、陆路齐头并进,迅速稳住了局势,帮助香港渡过了难关。

三年来,虽然香港与内地封关,但针对特殊情况,中央都会要求广东省采取特殊措施处置两地人员流动。比如,去年8月,秋季开学在即,不少准备前往内地升读大学的香港学生迟迟未能抽到深圳“健康驿站”名额,又无法承受天价机票。广东省政府知晓后,立即将香港学生纳入粤港口岸“人文关怀通道”名额,增加香港学生前往深圳或珠海名额的机会,亦调动隔离酒店配合,还增加开办来往香港及内地各城市的航班,容许香港学生优先订票。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去年7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教授亲临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那是疫情爆发后,习主席首次离开内地,体现出对香港的高度重视、对香港居民的巨大关爱。

特首和政府团队锲而不舍

第三个问题:特首和政府团队推动通关不够努力吗?

有一些人认为,三年来迟迟不能通关,是特首和特区政府不够努力。这个看法也是偏颇的。

众所周知,李家超在担任上届政府政务司司长时,就负责与内地沟通协调,商讨通关事宜。但通关事宜很复杂,最大的症结在于,内地实行的行程码具有追踪功能,可以迅速查找到阳性人员,而香港市民基于个人隐私的考虑,普遍不接受行程码的追踪功能,双方的分歧较大。但后来经过反覆磋商,到了2021年11月,两地疫情稳定,随即安排协商工作,曾经接近通关,但2022年初,香港疫情再度暴发,通关一事无奈搁置。

去年7月,李家超就任新一届行政长官后,继续不遗余力地推进通关。为了早日实现通关,他与港澳办领导建立了专线联系。去年9月1日,李家超与广东及广州、深圳领导进行线上会议时提出“逆向隔离”方案,即让香港赴内地人员先在香港隔离,再以闭环方式前往内地,以符合内地“7+3”入境检疫政策。从这个方案可以看出,特首和政府团队为了通关,可谓“绞尽脑汁”。

到了去年底,时机终于成熟了。李家超在12月24日赴京述职时,又把通关作为重要事项向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汇报,再次得到了中央的大力支持;他回港一下飞机就欣喜地通过媒体告诉全港居民,中央已经同意逐步、有序、全面通关。许许多多居民高兴地看完李家超对通关在即如数家珍般讲述的新闻。

随后,政府立即成立“通关事务协调组”,由政务司司长陈国基牵头与内地有关部门和广东省一一落实详细安排。李家超每天数次听取进展汇报,用最快速度作出各种预案。最开始预计会在今年1月15日通关,由于工作推进快,1月8日就通关了;最开始预计每日北上内地名额为3万人,由于准备充分,最终确定每日出入境名额各6万人。这背后都由特首和政府团队的艰辛努力。

香港与内地终于通关了!这既是疫情风险大大降低的结果,也体现出中央对香港的关爱,凝聚着特首及政府团队的心血。这是客观事实,不能忽略,不能忘怀。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