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香港中学毕业生内地升学报名资料日前发布,今年报读内地高校的香港中学文凭试(DSE)考生人数创九年新高。一国两制青年论坛主席、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何建宗接受中评社专访时指出,香港和内地都很需要一批在香港长大、有内地经历,对两地都比较了解的年轻人。他还提到,“爱国者治港”原则的落实,急需一些爱国爱港的年轻人加入到特区政府当中,而内地毕业的港生应该被多多考虑。
何建宗谈到,近十年来内地的高等教育发展得越来越快,无论是全球排名、师资力量、设施设备、专业种类上都在进步,香港的家长和学生对内地高校的兴趣越来越大。另外,2021年开始实行的“免试收生计划”堪称“零成本”选择,不仅不需要额外考试,内地高校的学费还比香港低得多,不少的香港基层家庭、基层年轻人,就可以通过相对低廉的学费获得好的教育,完成学业。
关于内地毕业港生回港后专业资格和学历认受的问题,何建宗表示,目前部分内地毕业港生回港后,无可避免要面对专业资格和学历认受性的问题,这也成为了他们在香港求职的一大阻碍。“专业认可的问题通常体现在就业对口性强的学科和行业,主要是医学和法律。因此,两地专业资格的互认机制应该尽快建立起来。”
何建宗亦强调,现在香港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与内地的联系,应该让香港年轻人更多地了解内地,包括内地的制度体系、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从人才培养的⻆度看,香港高校应提供更多的实习计划、交换生计划,让香港年轻人尽早亲身了解内地的实际情况。除了能够提升国家认同之外,对他们日后的事业发展帮助也会很大。
何建宗,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创办人兼主席,拥有丰富的政府和智库工作经验,曾任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政治助理、中央政策组非全职顾问和全职研究员、香港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总监。现任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香港特区政府基本法推广督导委员会委员、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副会长。他的主要研究范围为“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管治问题和青年问题。2019年,他创办“内地港澳青年学生之家”,在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为在内地读书和毕业的香港青年提供支援。
问答全文如下:
中评社记者:2021年香港中学毕业生内地升学报名资料日前发布,今年报读内地高校的香港中学文凭试考生人数创九年新高,达4783人。您怎么看该情况产生的原因?
何建宗:其实2020年报读内地的DSE考生人数已经比2019年有增加,今年则比2020年增加更多。我觉得原因有几点。首先,是香港的家长和学生对内地高校的兴趣越来越大。现在内地对香港学生开放的大学越来越多,有100多所,香港学生可以直接通过DSE成绩报考内地大学,也就是“免试收生计划”。为体现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关心和支持,帮助特区政府缓解升学压力,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于2011年8月访港期间宣布“自2012年起试行对香港学生豁免内地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考试,内地部分高校可依据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成绩择优录取香港学生。”
第二,近十年来内地的高等教育发展得越来越快,无论是全球排名、师资力量、设施设备、专业种类上都在进步。内地的大学学科范围大,很多香港学生会选择中医、法学、工程、媒体,甚至音乐和体育。我们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在去年年底自行开发了“港生内地升学网”,将内地比较热门的60多所大学的招生情况、国内排名、国际排名都列举在网站上,这个一站式的网站非常受香港的家长和学生欢迎。现在在内地读书的港生大概有16,000多人,为了帮助香港学生从报考内地大学到入学后的培训和适应,以及毕业以后就业的辅导,2019年底我们开展了“内地港澳青年之家”项目,在广州大学城设立办公室,全方位“一条龙”提供服务。
第三,2019年修例风波期间,香港的高校受到很大的冲击,特别是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发生了很多暴力冲突事件。因此香港部分家长希望子女到其他地方读书,刚好国家有“免试收生计划”的政策,可以说是一个零成本的选择。不仅不需要额外考试,内地高校的学费比香港低得多,很多高校还会提供不同的奖助学金。不少的香港基层家庭、基层年轻人,就可以通过相对低廉的学费获得好的教育,完成学业。从内地高校毕业后,部分香港学生在内地发展,也有一部分在香港发展,他们就拥有了两地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验,这对于这些年轻人的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
中评社记者:您认为港生到内地高校读书之后,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阻碍?
何建宗:香港的年轻人要适应内地,总体来说问题不大,因为年轻人的适应能力一般都比较强,但是也有一些具体的障碍要去面对。
我认为具体的障碍包括:第一,普通话和中文不熟练。这一点非常重要,会影响到日常的听课、写作和考试。第二,内地高等教育的文化差异。内地高校的管理比较严格,上课考勤、宿舍门禁等等,而香港学校“走堂”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另外学业压力也很大,需要必修数学等香港学生的弱势科目。
中评社记者:内地毕业港生回香港的发展后,专业资格和学历认受往往存在一定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何建宗:目前部分内地毕业港生回港后,无可避免要面对专业资格和学历认受性的问题,这也成为了他们在香港求职的一大阻碍。专业认可的问题通常体现在就业对口性强的学科和行业,主要是医学和法律。这两个行业的共同特点是在香港和内地存在两套不同的行业认证标准,并且取得专业资质认证的难度较高,需要付出比其他行业更高的时间成本。比如法学学生面临的差别待遇就体现在就业环节,香港人在内地执业时有执业范围限制,在内地从事法律工作仅限于民事领域中的“涉港事务”。所以,我认为两地专业资格的互认机制应该尽快建立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内现在有一些试点,比如香港的律师在大湾区就业的问题正在陆续解决。但是反过来看,拥有内地学历的港生的执业问题还是需要去解决。希望香港应多向这些学生提供专业资格的评核信息,让他们能够作出更加充足和全面的准备。
中评社记者:针对香港学生到内地读书,再到未来就业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您对特区政府政策支持的提供有何具体建议?
何建宗:“免试收生计划”已经实行了九年,特区政府也曾作出一些支持措施,主要是在学费补助方面。但是特区政府驻内地办事处对港生的联系和沟通,应该加大支持力度。现在纳入“免试收生计划”的内地高校数量越来越多,专业范畴也越来越广,地域也越来越分散。若要照顾到这些港生,并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援,我建议特区政府驻内地办事处要更积极地去联系这些年轻人;另外,要大力支持一些非政府组织、智库组织或本地机构,为内地港生提供资源。
针对港生信息信息的不足,我们一国两制青年论坛是自发筹建内地升学网,但这一方面还是需要加大力度去支援。香港学生想了解内地读书信息的话,现在并不足够,他们的老师也不是非常了解,因此在提供信息方面,特区政府应该与民间机构加大合作与联系。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内地毕业港生的学历认受程度还不是很理想。特区政府应该带头去聘用这些具有内地背景的毕业生。随着选举制度的完善,“爱国者治港”原则的落实,急需一些爱国爱港的年轻人加入到特区政府当中,这些有香港生活经验和内地教育经验的年轻人,就应该被多多考虑。
从整个香港社会来讲,对于内地学历的了解还是不够的。现在内地一流大学的世界排名越来越高,但很多香港人对此并不了解。我们在一份报告中曾经问到很多港生有没有后悔去内地读书,其中有九成受访者表示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自己依然会选择在内地高校就读。我也经常问一些香港学生:你在内地读书,与你在香港生活的同辈在十年之后会有什么差异和变化?大家都很乐意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大家都在内地生活得不错,而他们在香港的同辈却不一定,有着各种不同的压力和烦恼。
中评社记者:就像您之前提到的,不少港生报读内地高校后就会留在内地就业、生活,您认为这种情况会不会造成香港本地人才的流失?
何建宗:我认为这不算一个流失问题,因为他们如果留在大湾区,留在内地工作,也是在为我们自己的国家做贡献。香港年轻人如果能在内地发展的话,结合了香港优势与内地的发展空间,肯定具有一定的优势,我们应该将其视为一个健康、稳定互动的现象。其实大部分的香港年轻人最后还是会选择留在香港发展,如果有一部分想要去内地、去大湾区,我们就要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信息,让他们自己去做选择。
我们一国两制青年论坛从2017年开始就做了很多不同的研究,包括了解香港学生在内地发展所面对的困难,并提出一些政策措施。例如2017年发布的港人内地读书就业身份待遇问题研究,其中提出一些建议,包括为香港人发放内地居住证。此外,2019年中旬我们公布了内地高校毕业港生出路研究。从这个研究中,我们看到内地港生学习专业就业的情况,也了解到他们的工资待遇情况。我们发现内地读书毕业五年之内的港生,在内地的工资水平是香港的56%。至于工资水平是高是低,就取决于港生在内地的发展路径,如果他觉得内地发展空间大,长期来看收入的差距可能会慢慢拉平,当然这也取决于各人的生活消费水平。
中评社记者:我们刚才一直提到港生回到香港发展后要面对的一些问题,您对港生留在内地发展可能遇到的情况和问题有什么看法?
何建宗:近两三年来,香港各方面的问题很多,内地人对香港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不满或者偏见。那么内地毕业的港生留在内地发展,其实就会面对这样的阻碍。比如雇主会认为这些港生会像修例风波时的暴徒一样所以“另眼相待”,或者觉得港生在内地取得学位的含金量不足。此外,部分高校对港生的校园生活、毕业要求都作出了特定的安排,导致部分内地学生认为港生在学校中受到“优待”。
所以,我觉得也需要多与内地方面沟通,以加强内地人对于留在内地发展的港生的支持和理解。“十四五”规划当中提到要高质量建设大湾区,在内地读书留下来的香港学生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们看到今年2月份出台政策,容许港澳居民投考大湾区公务员职位,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未来内地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的招聘中,都可以优先考虑内地高校毕业的香港学生。
我还观察到,现在很多内地年轻人将自己的发展重点放在创新科技方面,香港年轻人在这些方面的确没有天然的优势,但在会展、广告、餐饮等方面都能做得不错。例如广告设计方面,香港年轻人都比较有创意,而且香港与广东同属岭南文化,在思维方面具有共通性,就能获得比较好的发展。
中评社记者:您认为香港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您对香港的人才培养有何具体建议?
何建宗:现在香港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与内地的联系,所以我觉得应该让香港年轻人更多地了解内地,包括内地的制度体系、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从人才培养的⻆度看,香港高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实习计划、交换生计划,让香港年轻人尽早亲身了解内地的实际情况。这除了能够提升他们的国家认同之外,也对他们日后的事业发展帮助很大。现在的香港年轻人如果不懂普通话,不了解内地,其实对其自身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从2012年“免试收生计划”开始,现在越来越多香港年轻人到内地读书。香港其实很需要这么一批在香港长大,但是有内地经历,对两地都比较了解的年轻人,同样,粤港澳大湾区也需要这批人。
另外,今年我看到报读内地高校港生的专业选择方面,工程类人数较多,这个情况有点特殊。过去理工科是香港学生的硬伤,现在大家可能考虑到香港创科人才的缺乏,都主动报考相关的专业,这也是香港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