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办副主任何靖日前走访新界北区,明确指出新界北边境地区土地充裕。“香港01”报道,中联办副主任何靖上月30日到访新界北,包括北区打鼓岭乡事会、香园围凤凰湖村及新田,跟多位原居民及青年交流。何靖称,新界北边境地区土地充裕,紧邻深圳,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只要牢牢抓住“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促进人员、货物、车辆便捷高效流动”等机遇,积极开发建设,形容“新界北完全有可能成为香港新的经济中心”。新界北区的发展大概会在未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港深边界两套发展理念
有关新界北区发展的潜力,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早在2010年已经发表了《香港边界禁区发展策略研究》。当时这个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是因为边境禁区总面积达到2800公顷,其中2400公顷的面积可以释放出来以供发展。
个人还记得,在研究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中,放出来的第一张照片是深圳河两岸的强烈对比:深圳河的一侧,是深圳最繁华热闹的罗湖、福田区;又另一侧,就是杂草丛生、香港边境的荒芜地带。
在这一个强烈对比的背后,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发展理念。在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必须借助香港的经济力量,香港是发动引擎,所以深圳的商业一定以愈接近这商业引擎为地利。但香港的商业活动,传统是集中在港岛,维多利亚港的海边沿岸,那大概就是由上环、中环、湾仔,到铜锣湾一带,稍后才伸延到目前鲗鱼涌和太古的区域。而因为政治以及其他原因,新界北边境有大片土地划作边境禁区,所以新界北就一直处于发展滞后的状态。
将是“含金量甚重”土地
我们当年提出发展新界北的建议,首先基于香港已经顺利回归,边境管制根本不需要2800公顷那么多的土地;第二,深圳的发展已经成形,不再是单方面借助香港的经济动力,内地经济已经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所以在香港岛之外的新界北部发展成为一个副中心,又或者第二中心,以充分利用内地的经济元素,是合情合理的发展。
深圳经过过去10多年的转型,成功打下科技中心的基础,这和我们10多年前进行“香港边界禁区发展策略研究”时的客观环境已有所不同。深圳目前的经济力量比我们进行研究时更加强大,总体生产值已经后来居上,超越了香港,这令到深港两地在经济合作的基础更为深厚。而深圳已经由一个加工制造城市,转型成为科创中心,而科创也是香港发展的重点范围,原本建议把新界北发展成为副商业中心的计划,也应该有所调整。
研究中心的方舟博士早在今年4月,就以“香港新格局:“南金融、北创科””为题撰文,指出新界北区将会是“含金量甚重”的一片土地。因为深圳已经发展出一大批成功的大型科创企业,这些企业对国际人才有极大需求,对比深圳以及其他内地城市,香港在税制、生活配套、教育资源等因素有更佳的吸引力。而在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家极力争取高科技专才回流,香港在这方面可以扮演更积极角色,所以整个新界北的发展,也应该以此思路为主线。
不能只拼拼凑凑要搞清分工角色
新界北与深圳为邻,当然要用好这地理上的优势,这情况就等于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初,尽量利用贴近香港的地理优势一样。新界北几乎具备了所有有利的地理条件,关键就只在于规划。而规划也不在于技术上的安排和布置,而是背后如何与内地,尤其是深圳的配合。新界北的发展,固然不能只是拼拼凑凑,把区域内个别新市镇的发展相加起来,就叫做新界北的发展,更要搞清楚和深圳,以及在大湾区内的分工角色。在创科方面,因为深圳不但起步早于香港,而且具有广阔纵深,并且有强大的生产基地作为后盾,所以新界北的创科建设,很难是港深各有各搞,而必须有充分的协调和合作。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列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种表述,是充分顾及区域内的条件、实力和发展空间。粤港澳大湾区要连成一体,才有足够的实力去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无法包办,也无力独揽。所以新界北要担当未来香港科技创新基地的角色,就必须从大湾区内的布局着眼,尤其是深圳和东莞一带已经成形的产业链。
在一国两制的优势下,利用大湾区强大的产业规模来招揽国际人才,是香港其中一项最大的竞争优势。科技人才要回流,就不止是他们个人的意愿。如果他们整个家庭回流,而又选择以新界北为落脚点,那就要有针对性的规划。产业落地之后,其他生活配套都要同步跟上,新界北的发展,就不能只是停留在为香港人解决房屋问题,为新界北居民解决就业问题、解决交通问题那么狭窄了。
张志刚,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