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我的观点:我认为应当鼓励少数族裔的高中同学参与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下简称“公民科”)的内地考察。自从疫情纾缓、社会复常之后,已经落实一年半的高中公民与社会发展科教学,其课程指引内明文要求的组织学生回内地交流考察活动,在教育局、中旅社和各中学校长老师的集体努力之下,终于在复活节假期前后,迅速前行,络绎不绝,所谓教育界众志成城,无事不成,这一点值得点赞!
这里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值得教育界和社会关注讨论。就是是否鼓励少数族裔同学们回内地交流考察?如果鼓励,那么这里涉及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少数族裔同学虽然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甚至在香港出生,但不等于他们没有保留原有祖籍国家的国籍,不等于他们就全部归化为中国国籍。因此,当他们入境内地时,是需要办理签证的。问题当然不在签证本身,而是涉及签证费用。据媒体报道,每位同学的签证费用约1500港元左右,可谓说贵不算贵,说便宜也不算便宜,尤其是不少少数族裔同学来自基层家庭,负担更显得沉重。
先看大原则问题,为什么笔者认为应当鼓励少数族裔同学积极参与内地考察呢?香港虽然以华人为主,但同时也是一个多元种族包容的都会。少数族裔同学无论他们的祖籍母国是印巴,还是其他南亚或者东南亚国家,多年以来,少数族裔已经是构成香港社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一如其他华人学生一样,也是修读本地课程,也是报考中学文凭试。既然高中公民科是必修必考的学科,既然回内地交流考察是这门学科的必要组成部分,那么就应该都同为香港人的少数族裔同学一视同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这门学科的学习,包括回内地交流考察。
何况,少数族裔同学很多都是英语或者粤语流利,甚至双语口语都很好,回到同为粤语区的大湾区内地城市考察,并没有言语沟通上的困难。相信内地老师同学和社会各界,也会欢迎这些香港少数族裔学生。在内地要碰到外籍人士不难,但要碰到能说流利粤语的外籍同学,则非常罕见。鼓励少数族裔同学们回内地交流考察,本身就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人心想通的一个现成的活动,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可谓不容低估。
其次就是签证费用问题,目前有三种不同意见:一是鼓励少数族裔申请归化中国国籍,从而免签证回内地(实际上可以办理“回乡证”了);二是从教育局给予每间学校的公民科内地交流考察资助额中,为这些同学支付签证费;三是教育局就着这些同学另外拨款资助其签证费。
教局应考虑予以资助
先说意见一,这个意见不是不好,但有点轻重倒置:不宜单纯为了豁免签证费用(轻),而申请归化国籍(重),这显得太儿戏了。同时,这里涉及中国关于是否开放外籍人士移民中国(香港也是中国一部分)的国家政策取态。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国家准备放开外籍人士移民中国的政策,更不存在双重国籍的政策。因此,香港特区尤其教育界应当审慎处理有关少数族裔同学归化中国国籍的问题,不宜用这个方法来解决签证费用问题,当然也无需鼓励或者反对同学和家长申请归化,让少数族裔的家长自己决定,以及向特区政府有关部门查询和申请便可,我们只负责教育同学,无需在归化国籍方面的工作画蛇添足。
再谈意见二,其实已有教育界人士说得好,这样一来,等于签证费用挤占了其他同学的资助,做法不理想。所以,笔者建议意见三,就是教育局另外拨款,资助少数族裔同学办理入境签证。今年度教育局给予中学的整体资助额是1.16亿元。2020至21年度全香港中五级学生有49000多人,其中少数族裔学生有1400多人(整个高中有4200多人),如果平均每人签证费是1500多元,那么总签证费也是650多万,其实也不是一笔巨款,教育局完全可以予以资助。
立法会议员、教联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