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胜华:澳门爱国教育多元合作与协同推动
【发布时间】2022-12-28 09:18:16      【来源】中评智库

中评社香港1228日电/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娄胜华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2月号发表专文《多元合作与协同推动:澳门爱国教育的实践与经验》,作者认为:回归以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下,澳门特区政府在爱国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制度建设、组织落实、学科建设、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以及促进社会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也积累了独特的经验。澳门的爱国教育实践表明,爱国教育必须在覆盖全社会的基础上坚持以青少年群体为重点,在以特区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调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在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前提下拓展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未来的澳门爱国教育应强化顶层设计,制订统一规划。增强多方力量协同,加强与内地的联系。重视利用互联网优势扩大爱国教育的覆盖面与渗透率,提升爱国教育的效果与影响。文章内容如下:

  澳门回归以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下,特区政府积极开展爱国爱澳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受到普遍肯定,也积累了独特的经验。未来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一、“五个坚持”:澳门爱国教育的成功实践

  回归后,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下,特区政府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及历史教育方面,主要做了下列一些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坚持”。

  (一)坚持推进制度建设。回归后特区政府的第一份施政报告,就将爱国主义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提出“爱国主义……应在整个教育领域内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切实的推行”①。为此,2006年特区政府制定《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加以确定。该法确定的非高等教育总目标明确提出,“相关实体致力培养及促进受教育者爱国爱澳……的品格”,“尤其应:(一)培养其对国家和澳门的责任感……;(二)使其能以中华文化为主流,认识、尊重澳门文化的特色”②。2004年,澳门教育暨青年局推出《爱国爱澳教育实施纲要》,该纲要是澳门有史以来“爱国爱澳”教育的开创性文件。2008年,公布实施《非高等教育范畴德育政策》。该政策将培养青少年“对家庭、学校的归属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以及爱国爱澳的情怀”列为第一个政策目标③。此外,特区政府2011年颁布的《澳门非高等教育发展十年规划(2011-2020年)》和2012年颁布的《澳门青年政策(2012-2020)》,均将“爱国爱澳”教育列为重要内容与目标,从而将“爱国爱澳”教育纳入特区政府的中长期政策。按照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教育部门推出的不同教育阶段“课程框架”和“基本学力要求”,均将历史教育列入学生必修、必考的内容,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历史教育在爱国爱澳教育中应有的地位。

  (二)坚持推动组织落实。为推动澳门品德与公民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品德与公民教育水准,教育暨青年局于2005年成立德育中心,推行道德与公民教育、“爱国爱澳”教育工作,并积极推动所有澳门中小学校设立“德育工作小组”。2017年,澳门大学成立中国历史文化中心,致力加强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弘扬中华文化,提高澳门居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2017年,行政长官批示在澳门基金会设立历史文化工作委员会,目的是在澳门更深入、更全面、更有效地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和澳门历史文化的研究传播工作,加强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增强历史文化自信和国家民族认同。2021年6月,由澳门中华教育会、澳门公职教育协会、澳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会等共同成立“澳门爱国教育研究推广工作委员会”,推动澳门的爱国教育工作。上述组织的成立,为在澳门推动中国历史教育及弘扬中华文化奠定了组织基础。

  (三)坚持推动学科建设。在教青局制订的《课程框架》中,除了在小学、初中、高中单独设立“品德与公民”科目外,还明确“社会”学科须分设“历史”“地理”两科目进行教学④,以进一步落实爱国教育。此外,课程结构还允许各校开设校本课程,如教业中学将“国学经典”“书法”“武术”等列为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必修科目,把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爱国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科建设不能没有教师的参与。为储备具有国情及区情认知基础的教学人员,特区政府自2011/2012学年起实施“国情教育教师培训计划”,该培训课程包括澳门社会文化专题与澳门历史专题等内容。2003年,特区政府设立“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澳门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重要项目之一,其中,中国语文、公民、历史等作为爱国爱澳教育的主要学科,为推动爱国爱澳教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四)坚持推动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增强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的基础工程。回归后,特区政府积极推动课程改革,按照2014年颁布的《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和高中,与“品德与公民”和“历史”有关的科目都是必修的。而教青局德育中心在2006年至2019年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分两个阶段编写和出版了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教育阶段的《品德与公民》教材。教材非常关注学生身份认同的构建,在对“中国人”、“澳门人”和“世界公民”等身份认同议题的理解和处理上,均有明显的进步⑤,其着力培养澳门学生的爱国意识与中国公民身份。

  在中学历史教材方面,教育暨青年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初中和高中《历史》教材,以帮助学校更有效地落实历史教育。该教材的内容上强化了澳门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在澳门史与中国历史的关系上改变澳门过去为澳门史编写独立教材的做法⑥,将澳门史融入中国史,有利于学生更清晰、更完整地形成和确定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从加强学生对澳门地理环境认识以及了解澳门与祖国密不可分的地理联系出发,教青局委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结合澳门学校及教师的特点和需要,编辑出版《澳门地理》初中补充教材,支持学校地理学科的发展及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最后,教青局在编辑出版《普通话教材》(高、中、低)的基础上,2019年与国家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合作编写澳门《普通话》教材。

  (五)坚持促进社会教育。特区政府成立后,在其第一份施政报告中就提出“为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政府当致力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市民爱国爱澳的情怀”⑦。为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澳门基金会近年一直支持在澳门开展“中国文化常识达标工程”。自2001年起,“中国文化常识达标工程”澳门特区工作委员会每年在澳门举办“中国文化常识达标工程”系列活动,借以将推广中华文化传统的教育活动普及至广大市民。

  在社会教育中,充分利用澳门社会家庭观念强的优势,通过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影响培育澳门居民国家观念以及传统的孝悌相亲、尊老爱幼的家庭文化。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传承方面,澳门居民在春节、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时都会举行家庭团聚,重视家庭教育传统,从而利用传统节日寄托民族感情,体验民族文化认同,作为培养公民国家意识与传统文化的途径。

  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由政府部门与不同社团举办的与推广传播中华文化相关的讲座、表演、研讨、网页,以及粤剧粤曲演唱、弘扬妈祖文化、宣传道教文化等活动。

  二、“五个必须”:澳门爱国教育的经验

  澳门的爱国教育实践表明,爱国教育必须在覆盖全社会的基础上坚持以青少年群体为重点,在以特区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调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在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前提下拓展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具体可以将澳门爱国教育实践的经验概括为“五个必须”。

  (一)爱国教育必须以青少年为重点群体。青少年是国家发展和澳门特区建设的希望与未来,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事关“一国两制”伟大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根本。因此,澳门的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始终坚持以青少年为重心,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例如,澳门基金会与澳门历史教育学会举办的“中学生历史知识竞赛”,有近三百队数以千计的学生参加,并且在澳门电视台转播,增加社会对历史的关注度。再如,澳门特区推出的“千人计划”。特区政府在《2016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在社会各团体原有的青年培养工作基础上,特区政府推出‘千人计划’,每年遴选一千人赴内地交流学习”⑧。“千人计划”的目的是发掘和培养澳门的爱国爱澳优秀青年。“千人计划”项目以澳门的中学生、大专学生以及青年人为对象,在2016─2019年期间共组织146个交流团,走遍全国18个省市,共邀请65所学校及社团参与,吸引4,300多名青年赴内地深度交流学习。作为“千人计划”的延伸,“千人汇”于2017年成立,旨在依托“千人计划”的学员基础,构建爱国爱澳青年人才的交流平台与培养机制,促进澳门青年综合发展,提升澳门青年爱国情怀。2017─2019年共举办118项活动,近5,000人次参与。“千人汇”多次举办国防教育团及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合作举办国情研习班,精心挑选近400人次青年参与。引领青年学习党史、国史,体验祖国军事力量,增强青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二)爱国教育必须坚持覆盖全社会。在接受教育的群体上,除了以青少年为重心外,不同形式的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还需要扩展到普通居民及其他社会群体。除了历史教材外,很多面向普通市民的普及历史知识的书籍也陆续出版,澳门基金会与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组织出版“澳门知识丛书”,《澳门日报》还开设历史专栏。2021年,在澳门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题图片展”,在短短20天的展期内,吸引了来自于澳门的社会团体、公共部门、企业、学校等各界民众43,000余人参观,展览加深了澳门居民对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此外,澳门基金会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半小时漫画党史》,方便社会不同界别人士饶有趣味地阅读党史,扩大党史读物的社会影响度。

  (三)爱国教育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澳门在推行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过程中,着重以正面教育为主,通过不同形式的爱国教育与历史文化宣传,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屈不挠、顽强奋斗,取得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成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追求民族解放与复兴、追求国家统一与富强的坚强意志与坚定决心,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求实创新的可贵品质,从而增强澳门居民的家国情怀。坚持推进爱国教育“进课堂”“进机关”“进社区”“进社团”,做到爱国教育入脑入心,发挥爱国教育的正面影响作用。

  (四)爱国教育必须做到参与主体多元。在澳门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参与主体中,既有肩负主体责任的特区政府部门,也包括学校、社团、企业等各类主体。例如,许多公共机构、学校、社会团体定期组织不同形式的历史导赏考察活动,增加市民对澳门文物古迹的了解和澳门历史的认识,从而增强市民的爱国爱澳情怀。澳门基金会、文化局以及澳门历史教育学会、澳门文物大使协会多年来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文物大使,通过他们的导赏和讲解,数以十万计的市民增加了对澳门历史文化的认知及其与中国历史关系的了解。澳门大学专门开设了历史教师进修班,各类社团及学校每年组织大量居民及师生赴内地参访历史文化遗迹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解内地脱贫攻坚、环境保护与科技发展,体验国家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五)爱国教育必须坚持多元化的教育形式。除了正规的学校课堂教育外,特区政府充分发挥学校、社团以及全社会其他各方面的作用,长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营、军事夏令营、国情研习班和国情教育系列活动,设立澳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澳门在推广“爱国爱澳”主题教育活动中不仅体现内容的严肃性和知识性,也在形式上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从而使市民在参与中体验沉浸式教育的氛围。比如,在澳门青少年爱国爱澳教育基地,既可以观看中国传统戏剧、舞蹈、皮影戏等,也可以在模拟高铁车厢中体验“中国制造”与“中国速度”,了解祖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认识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⑨不少学校还鼓励、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考察澳门的历史文化古迹、风土人情并撰写考察报告。澳门的文物古迹既是历史沧桑的印记,也是中华民族光荣与屈辱的见证。因此,有关部门在国情教育中专门设计了“漫步澳门街之认识澳门”的活动,使参与该活动的澳门居民通过走访澳门的街道、建筑物深入了解祖国与澳门的联系以及澳门本地的历史变迁。因为澳门近、现代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澳门的近现代人物(如郑观应、冼星海、叶挺等)、事件(如美国与清政府在澳门普济禅寺签署《望厦条约》等)都与中国近、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通过学习考察,学生们同时加深了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增强了国民意识。

  澳门的历史教育不仅在本地推行,公、私机构和学校在新冠疫情前每年都组织数以百计的参访团到内地考察、学习、实习,与内地同学、同行交流,了解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实地体验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行动中观察和体验祖国的发展变化,感受国家建设的快速发展,增加对祖国的认识和情感。再如前述的特区政府推出的以青少年为对象的“千人计划”项目,通过组织学员前往内地,进行多元化的交流和学习活动,推动青少年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仅在2016至2018年三年累计组织112个交流团,共3,317名澳门青年分别赴内地16个省、市进行学习交流。

  三、“四个重视”:澳门爱国教育的未来深化

  虽然澳门的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展望未来,澳门的爱国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地深化。

  (一)重视增强多方力量协同。特区政府应继续主动发挥在推行爱国教育方面的主体性作用,同时,调动学校与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互有分工又密切配合地推进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活动。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法律制定、规划引导及资源投入方面。学校在正规教学中发挥主阵地作用,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社团等社会力量可以利用政府投入的资源设计举办一些品牌性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活动。最终,在澳门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相关力量齐心协力配合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的机制与格局。

  (二)重视制定长期性规划。对于曾经长期遭受葡国管治的地区,回归后的澳门需要强化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以实现人心回归。虽然在现行的一些法律制度与规划中已有关于爱国教育的规定,但是,相关规定仍然较为零碎与分散,不够系统。在对居民与青少年的爱国教育方面,澳门特区应强化顶层设计,统一制订加强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的规划。规划可以十年为期,设定目标,分步完成。

  (三)重视加强与内地联系与交流。澳门的爱国教育不仅需要在本地进行,还需要充分利用内地丰富的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资源,吸取内地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的有效做法与经验,因此,澳门必须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与交流。在政府之间、学校之间、社团之间建立密切联系,组织澳门青年与居民前往内地,尤其是与澳门相邻的大湾区内的内地城市,进行科技、文教、体育等方面的交流,感受祖国的历史文化与建设成就,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继续推进澳门的学校与内地学校缔结姐妹学校,促进澳门与内地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地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联系。

  (四)重视利用网络工具。爱国教育离不开传播工具。现时代是网络时代,网络以其丰富性、虚拟性、匿名性、互动性、零时差、零距离而深入到青年与居民生活之中,熟悉与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学习、生活与交流已成为青年与居民的学习与生活的基本方式。因此,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应充分挖掘、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开设专题网站、网上互动游戏、短片拍摄、趣味问答、多媒体设计等形式宣传宪法与基本法知识,通过网上答题、网络辩论、励志流行歌曲、动漫电影、专题片等语言、文字、音讯、视频形式推广国情区情教育及传统历史文化教育,以便能够扩大历史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增加青年与居民获取资源的便利性与快捷性,提升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的效果与影响。

  四、结语

  回归以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下,澳门特区政府积极开展爱国爱澳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受到普遍肯定,也积累了独特的经验。澳门爱国教育的实践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坚持”,即坚持制度建设、组织落实、学科建设、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以及促进社会教育。澳门的爱国教育实践表明,爱国教育必须在覆盖全社会的基础上坚持以青少年群体为重点,在以特区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调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在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前提下拓展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展望未来,澳门的爱国教育还可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应强化顶层设计,统一制定加强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的规划。增强多方力量协同,最终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相关力量齐心协力配合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的格局。澳门的爱国教育不仅需要在本地进行,还需要充分利用内地丰富的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资源,吸取内地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的有效做法与经验,因此,必须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与交流。最后,在开展爱国教育活动中,应重视挖掘与利用互联网优势以便能够扩大爱国教育的覆盖面与渗透率,增加青年与居民获取资源的便利性与快捷性,提升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的效果与影响。

  注释:

  ①何厚铧:《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2000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澳门:澳门特区政府,2000年,第7页。

  ②澳门特别行政区第9/2006号法律《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第四条,《澳门特别行政区公报》2006年第52期。

  ③教育暨青年局:《澳门特别行政区非高等教育范畴德育政策》,澳门:澳门特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2008年,第4页。

  ④第15/2014号行政法规《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澳门特别行政区公报》2014年第26期,第379-395页。

  ⑤郭晓明:《教材中的身份认同——以澳门小学〈品德与公民〉教材为例》,石鸥主编:《教科书评论2014》,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34-153页。

  ⑥郭晓明:《澳门中学历史课程与教材的变革》,《港澳研究》2018年第4期。

  ⑦何厚铧:《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2000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澳门:澳门特区政府,2000年,第8页。

  ⑧崔世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2016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澳门:澳门特区政府,2015年,第15页。

  ⑨“澳门:持之以恒创新国情教育实践”,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5年24日,http://www.cnbayarea.org.cn/news/focus/content/post_975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