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志、林丹阳、霍伟东、黄伟棋:香港立法会选举:新选制下的新竞争
【发布时间】2021-12-20 07:48:54      【来源】明报

      12月19日举行的香港第七届立法会选举,是完善特区选举制度后的首场立法会选举。从候选人报名以来的选举历程中可以发现,除了大量的新面孔出现之外,新选制下的选举竞争模式也发生了不少新的变化,立法会的选举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种“爱国者治港”原则下的选举竞争新态势。

      (1)首次全面消除自动当选

      从11月12日立法会选举提名期结束当日的信息就可以看出,10个地方选区、28个功能界别和选举委员会界别,90个议席都形成了竞争格局。从而形成了“区区有得选,界界有得拣”的局面,尤其是在功能界别选举方面,彻底终结了以往选举中常见的自动当选现象。

      在回归后历届立法会选举中,传统功能界别的自动当选现象非常普遍并且广受诟病,自动当选的界别比例均在30%以上,在2012年立法会选举中自动当选比例甚至达到了50%。但是,在本届立法会功能界别选举中,第一次实现了每一界别均有竞争的情况,形成了全面竞争的新态势。其中,乡议局、商界(第二)、工业界(第二)、进出口界这4个从回归以来长期自动当选的界别也实现了突破,每位候选人都必须面对来自本界别的竞争,彻底告别了“躺赢”时代。此外,有些界别的竞争空前激烈,候选人超过两位而只能争一席的界别有4个,教育界和医疗卫生界更是出现了5位候选人竞争一个席位的情况,选举的竞争性与以往相比大大提高。

      从功能界别候选人的构成来看,本届立法会功能界别选举涌现出大量新人。据笔者统计,在67名候选人中,有46人是首次参选,比例达到68.7%。具体到各个界别,有13个界别没有本界别现任议员参选,有9个界别的全部候选人均为首次参选。由此表明,本届选举将必然为各功能界别输送一定数量的新面孔,实现界别内的更新换代。

      (2)竞选议题回归理性

      在理想的选举中,候选人应该基于选民的需求,提出明晰的选举议题供选民选择。选民则在充分了解候选人的议题主张后,做出自己的选择。一段时间以来,在高度对抗式的选举生态下,一些团体和候选人为了扩大席位和追求连任,经常提出脱离民生需求和香港实际、且高度政治化的议题。这些高度政治化的议题,不但让选民无所适从,而且还引发大量的政治“抹黑”和劣质竞争,进而导致政治争拗、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同时也阻碍了香港在经济民生方面的优化和进步。

      新选制下的选举竞争中的一个明显转向是,候选人之间极少出现相互“抹黑”和攻击,政策论述以正面为主。通过分析候选人提出的重点关注议题,可以发现:在新选制下,候选人所关注的重点议题分别为经济就业、土地房屋、专业议题、融入国家发展和人才发展五大方面。不难看出,三大板块的候选人在议题上已经开始回归专业和理性。绝大多数候选人都以经济和民生议题为主轴,以提高香港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目标。除了上述比较集中的五大议题外,还有不少候选人明确提出了关注人才培养和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议题,为香港青年的向上流动、抓紧大湾区机遇构建了发展的蓝图。

      (3)候选人竞选途径广泛且充分

      新选制下的绝大多数候选人都积极主动参加竞选,尽量利用各种管道,结合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和地面途径,广泛传播自己的竞选理念。从选举管理委员会的公开数据可以发现,候选人除已充分利用传统地面竞选使用的海报、易拉架、传单、街站、电话和影片之外,还通过facebook、WeChat、YouTube、WhatsApp、电邮、网站和Instagram等新兴媒介展开竞选。

      根据初步统计,在整个竞选过程中,使用新媒体的频率明显超过了传统媒体。“选举广告中央平台”数据显示,地区直选候选人有49.97%的选举广告採取新媒体形式,採用公开展示和派发式途径广告形式的有21.94%,採用电邮、网站等传统形式的广告只有3.19%。

      将所有媒体类型分开以后发现,facebook依然是候选人採用最为频繁的社交媒体途径。特别的是,微信/WeChat在本次选举中已经成为超过WhatsApp的媒体方式,说明候选人已经敏锐觉察到香港人口结构的变化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后的媒体使用新常态。另外,传统形式的宣传方式中,公开展示或派发依然佔据绝对重要的地位,体现地区直选的候选人以地区服务为重的“扎根”特性。地区直选的候选人也认识到,必须通过在社区亲身接触选民、讲解政纲,才能提升他们在选区的认知度。

      这些数据都表明,一些前期预测认为可能出现的“躺赢”、“躺输”等“躺平”现象并没有出现,绝大多数候选人都在积极通过广泛的途径展开全方位竞选,候选人的全方位竞选格局贯穿于整个选举过程之中。

      作者何俊志是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林丹阳、霍伟东是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博士后,黄伟棋是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何俊志、林丹阳、霍伟东、黄伟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