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永乐 华人学术网络成员 简汝谦 非遗资助计划委员会委员
特区政府去年底发表《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2023》,勾画四大区域的未来发展定位。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关于传统乡镇的保育及发展。
北部都会区有为数不少的传统村落,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发展中保存独特的城乡共融特色。行动纲领提及,北部都会区不只是关乎发展,其中一个特色是它拥有丰富多样的环境,透过积极保育提升其生态价值。事实上,城市发展与传统文化保育不一定存在冲突。以新加坡为例,1989年颁布了《新加坡规划法》修正案,将文化遗产保育纳入规划发展并提供机构监管支持。随后,当地民族聚居地如牛车水、小印度等地被列为保护区。1993年,新加坡国家遗产局成立,监管新加坡的遗产发展项目,并定期与教育部及学校合作,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儿童及青少年推广关于新加坡不同文化遗产的资讯,共同维护及传承独特新加坡传统价值。
保育新界传统文化
在北部都会区范围内的沙头角、古洞、粉岭、上水、新田、元朗、天水围等地区,早期居民依靠耕种或养鱼谋生,至今仍然有一些弃耕的农地及鱼塘,并保存了许多乡村及风俗。未来建设北部都会区时,我们要同时考虑如何保育新界传统文化。
特区政府可以考虑以产业导向的方式推动文化遗产和传承价值,确保未来拥有足够的资金持续发展。例如,莲麻坑自然生态的吸引之处是当地人所称的“山橙”,而红花岭的吊钟花曾经是新年年花的首选。莲麻坑客家文化的传承,也与国家归属感有重大关系。至于沙头角亦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及历史遗址,现时特区政府正筹建沙头角抗战文物径,可以将历史教育、乡村保育及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并构成北部都会区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元素。要构建完善的文化生态保育区域,政府首先要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区域,包括设置河边长廊和建设停车场等,并修订相关保育法则,避免保育传统乡镇变质为单一化旅游景点。
特区政府可参考内地各城市的保育传统乡镇经验,如深圳甘坑客家小镇,当地与企业合作通过民众消费及文创IP传承文化,引导北都区朝城乡结合模式发展。不同村庄可透过展馆、设施或文创产品等,让民众先认识,继而透过深度游、DIY工作坊、沉浸式体验等更加深入了解新界传统文化。当然,语言保育是最有效的传承途径,特区政府应参考其他地区的本地语言保育政策,让客家话、围头话等曾经在香港盛行的本土语言能够有系统地推出教学及考试制度,并学习其他地区以客家话流行曲等方式吸引年轻人接触本土语言。
助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
然而,至今特区政府似乎仍欠缺相关准备。虽然特区政府为了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在2018年拨款3亿元,但非遗资助项目五花八门,保育新界乡村文化的并不占多数,也没有专门保育新界乡村的资助。以笔者所知,新界不少乡村村长或代表非常渴望年轻人能够传承快将消失的传统文化、语言及习俗,但申请资助未必成功或者获资助金额有所差距,也比较难找到有心做传承的团体协助。另一方面,新界不少村落出现日渐衰落及半荒废的情况,政府如没有提供详细的保育规划,个别村落会陆续消失,日后长大的香港新一代或失去中国传统文化身份认同。相关部门未来制定政策时,应与村民深入交流,共同为未来的北部都会区提供务实的改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