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底,中央通过了《十四五规划网要》,当中有些部分涉及香港的未来发展。上週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应林郑之邀,率领一个有关国家“十四五规划”宣讲团到港,讲述政策。这也许是前年黑暴及去年香港国安法立法后,香港从乱返治、重回发展模式的一个里程碑。
香港问题已经与中美关係紧紧相连。美国最忌惮中国的,是中国一直都专注于经济发展,无论美国如何千方百计的去干扰,中国很快便又集中在发展上。《倚天屠龙记》的“九阳真经”口诀有云:“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换言之,就算乱如前年香港的黑暴,也不能动摇中国的发展大计,香港的定力虽不如内地,但在香港国安法加持及清除了社会的一些毒瘤后,香港终也试图走回经济发展的正轨。
这几年香港的确发生了很多事。香港的所谓建制派及特区政府,其核心技能并非政治斗争,也许在推动经济发展上技术会较为圆熟。黑暴分子对于建设香港则是完全的门外汉,他们虽是乌合之众,但胜在盲目,容易被煽动,只要幕后有高手在筹划,黑暴也有能力将香港打残,建制派及政府优柔寡断,若无警察支撑,根本不是对手。 中央政府近数十年来集中搞生产建设,但在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斗争经验及意志力,绝非香港的黑暴“小学鸡”所能望项背。香港的发展能否成功,对中国的复兴有颇大影响,既然香港的建设不济,中央的出手势在必然。出手的最重要目的,正是把迷失了方向的香港拉回发展道路上。
中国人是有耐性的民族,看事情常从十年百年的角度看。但近数十年中国发展迅速,“中国速度”已是名震世界。香港在迷失了方向后,做事总是拖拖拉拉,“一带一路”、“融入大湾区”等等概念提出多年,但香港办到的实事却不多,我若是中央政府,也会感到不耐烦,不想再让香港拖拉后腿。骆惠宁说,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正显示出中央对港的耐性也不会是无限的,香港社会若不懂得认真起来,真正开动脑筋为香港经济发展杀出一条血路,那麽最终香港也是会被淘汰的。
香港也确有大量社会矛盾有待解决,但解决之道应是动态的,即可加大力道推动经济发展,经济上去了,人民有了新的机会、新的希望,很多社会矛盾也会自然消失。举个例子,年轻人出道的起薪,在扣掉通胀之后,这二三十年来进步缓慢,但若香港经济发展较好,此种情况便不会出现。
在“十四五规划”的具体建设中,香港被建议建立为几个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航运贸易中心、人民币离岸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等,多多少少总已有了根基,继续发展加强是顺理成章之事,争议应该不大。建议设立什麽中心,已可归类为产业政策的一部分,而产业政策是否应该,在经济学中一直争议很大。受到扶助的产业自然会欢迎政府对它们投入资源。但资源有限,而且来自人民,应否来扶植某些行业,却并非政府能容易解决的问题。哪种行业得到政府垂青,往往由不同行业游说活动是否有效所决定。在世界经济史上,政府把资源错误配置,夕阳行业得到扶持,日出行业却不被政府理会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众多新建设的中心里,我相信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错不到哪里去。中美竞争的核心包括科技竞争,竞争成败所带来的后果,并非市场机制所能充分评估,所以政府出手推动科技发展,无可厚非。另一个被建议的中心是“亚太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我对此却是一脑子问号。香港在调解上是否有比较优势?要花多少资源才能打造此中心?将来收益有多少?得益者是谁?是否法律界中人?若没有政府扶助能否搞下去?也许这种中心的成立有足够好的成本效益,但用到公帑,需要论证。 贯彻“十四五规划”尚有一拦路虎,便是香港的关口几乎等同完全封闭。港人到内地21天不得自由,从世界其他地方回到香港的,大多也要21天隔离。此种局面,无人知道要维持多久,一两个月内解决?五六年也解决不了?坐困香港的港人是否可当中国与世界的“中介人”?到不了大湾区,如何融入?永远都隔离并非可持续的政策,政府应全面地评估各种防疫方案的成本效益。不解决这问题,“十四五规划”涉港的不少部分,暂时只可能是镜花水月。
(作者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学士,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荣誉大学院士。曾任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系主任,一九九一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经济系终身教职。曾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著有《民主民生的经济解读》、《帮助香港算算账》等十三本作品。现为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