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山:正视文化艺术政策发展蓝图搭建职业发展阶梯
【发布时间】2022-05-27 09:02      【来源】思考香港


  作者:立法会议员黄元山博士

  数码转型的趋势为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带来新机遇,且中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及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定会让本港具艺术才能的年轻人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要抓紧这些机遇,港府必须正视制订文化艺术政策和发展蓝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序地促进整体的生态环境(ecosystem),为行业制造更多就业机会,为有理想有才华的年青人搭建职业发展阶梯,帮助他们踏上更广阔的舞台,立足大湾区,放眼国际。
  形成良性循环 让文化艺术领域持续发展
  所谓的生态环境,牵涉到各方面,包括人才培训和吸纳、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包括市场扩张,观众培养,公众艺术教育,招商引资等)、教育体系的配合、官商民的合作、创意产业及其他产业如旅游业的互补等,但目前这种种因素既互相牵引也互相牵制。我们必须找寻突破口,让整个生态系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使互相牵制变成互相补足,文化艺术领域才能持续向上发展。
  数码化为文化艺术带来“产业化”的契机
  “数码化”和“产业化”正正是提升整个文化艺术生态环境的突破口。数码化为各个界别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同时亦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机遇。美国的例子有“Marvel”,它从漫画书,到电影,到动画和电视剧在串流平台播放;放眼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动画在不同影视平台的渗透率极高,而他的知名作《千与千寻》亦改编成舞台剧于今年公演,好评如潮。
  回望香港,我们并非一无所有,原创的儿童漫画“麦兜”于2001年从漫画被搬上大银幕;今年初,苏富比更与漫画作者谢立文先生和麦家碧女士合作,将作品以数码立体动画的NFT(非同质化代币)形式拍卖。除了在本港家喻户晓的“麦兜”,香港漫画大师马荣成的漫画《风云》,在80年代尾开始连载后被拍成电影与电视剧,随着手机游戏兴起,《风云》在过去多年更被改编成网上及手机游戏,在华语地区吸引了大量玩家,可谓炙手可热。

  数码化除了为文化艺术带来更丰富的内涵,为传统的艺术文化亦带来新一种的演绎和诠释,在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也同时为文化艺术带来“产业化”的契机。当传统的文化产物成为大IP后,吸引及开拓了全球性的观众群,为生态系统带来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及文化活力。


  让香港在国际文化舞台再次占一席位
  国家文化政策亦十分重视“数码化”和“产业化”,去年出台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就指明要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和应用、以科技加快新型文化行业发展及改造提升传统文化,包括透过培育沉浸式体验项目、培育数字艺术体验场景、设立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等。
  从宏观角度出发,透过“数码化”和“产业化”,创意文化和艺术的内容创作和开发(Content Creation and Content Development)会有更广阔的空间,如果能配合相关的政策软件和硬件,例如文化数据和文化IP的数码建设,就更发挥香港其他的优势,有助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以及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
  总括而言,在不同的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的范畴上,一直有不少人在香港这片独特的文化土壤上,创出一番文化艺术的成就。笔者相信,只要以大湾区为切入点,善用创新科技,开拓内地市场,注入更多市场化的活力,香港必能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再占一席,说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