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良:全面构建“一国两制”的理论体系
【发布时间】2022-09-05 02:07:09      【来源】港澳研究会

吴志良.png


全面构建“一国两制”的理论体系

 

吴志良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既有深邃的历史感,又有真切的现实感,为“一国两制”伟大事业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的持续发展把舵定向,令人倍受鼓舞,倍增信心,各界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主席的讲话,对港澳研究界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他在讲话中指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丰富实践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经验,也留下不少深刻启示。25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一国两制’的实践规律,才能确保‘一国两制’事业始终朝著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

应该怎样来总结、理解“一国两制”实践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如何来把握规律?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是摆在港澳研究界面前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迫切的任务。

自从中央提出“一国两制”方针以来,学术界不遗余力地推动相关研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促进“一国两制”伟大事业贡献良多。近年来,在港澳“一国两制”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学术界开始思考完整构建“一国两制”的理论体系,但整体看来,这种意识还不够强烈、不够迫切,还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和有效的合力,全国港澳研究会作为全国性的研究团体,有责任扛起大旗,强化这方面的工作,协调研究力量,组建专门研究团队或成立研究中心,在构建“一国两制”理论体系方面起引导和主导作用,为“一国两制”实践提供智力支持。

事实上,习主席的系列讲话已经为“一国两制”理论体系的构建画出了蓝图;港澳20多年来的丰富实践和港澳研究过去4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也为“一国两制”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借研究会年会这个平台,本人抛砖引玉,提出一些初步的想法供大家参考,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一国两制”理论的核心要义

习主席指出,“‘一国两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中央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好,为了香港、澳门好,为了港澳同胞好。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我曾经讲过,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两点,一是坚定不移,确保不会变、不动摇;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不走样、不变形。今天,我要再次强调,‘一国两制’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了的,符合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门根本利益,得到14亿多祖国人民鼎力支持,得到香港、澳门居民一致拥护,也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同。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

“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就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核心要义。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其意义、价值和作用在哪里?习主席的讲话辩证又生动地论述了“一国两制”对国家和对港澳的重大政治意义,并且重申“两个确保”,强调中央对此政策的坚持。他进一步指出,“一国两制”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是一个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从政治上为“一国两制”定了基调,为坚定不移、全面准确地实行“一国两制”政策提供了指南针,注入了强心剂。

“一国两制”是中央为祖国和平统一、民族伟大复兴大业制定的大政方针,目前在港澳实施,但它从根本上是全国性政策,因为“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港澳居民要遵守,全国人民都要遵守。这是基本的政治认识,也应该从理论上解释清楚,逐步拉近以至最终消除港澳居民和内地居民的心理距离,减少相互间的认知差距。

二、“一国两制”理论的中心内涵

要构建“一国两制”理论体系,就要追溯其来龙去脉,寻找其思想源泉。其思想源泉,构成了理论的中心内涵。

首先,是中央“一国两制”方针的决策背景、过程和中心思想,其中包括中央的一系列文件和中央领导人的一系列讲话。港澳回归祖国是国家大事,中央历年来出台了很多文件或者在文件中提及港澳,中央领导人也在不同场合发表了相关讲话。这些文件与讲话虽然时间与场合不同,但是,思想却是连贯的,政策是一致的。这是理论的原点。只有对这些文件与讲话作出全面解读与准确理解,才能找准研究的方向,发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理论的基础才牢靠。

其次,是宪法和基本法,包括当年修改宪法和起草基本法的背景、过程和一系列相关文件。修改宪法和起草基本法,是从法律上和制度上落实中央方针政策的重大举措。宪法和基本法是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制度基石,也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制度化。全国人大成立香港、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广泛吸纳港澳各界人士参与,广泛听取港澳各界人士的意见,以制定符合国家根本利益、适应港澳现实情况的法律,足见中央对港澳回归祖国和特区发展的高度重视。

第三,是港澳特别行政区过去20多年的实践经验。港澳回归20多年来,走过了极其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其中,有港澳社会本身结构性、深层次的问题,也有港澳与内地之间两种制度磨合调适的问题。无论是香港政制发展还是两地经济融合,无论是基建设施的衔接还是社会民生的合作,有些问题顺利解决了,有些问题很艰难的得到解决,有些问题还有待解决。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无歧见和争议,有些是认识上的差距,有些是制度上的不同。“一国两制”是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不同制度的接轨、不同规则的对接,并让其发挥各自最大的优势,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摸索。两个特区20多年的实践,为“一国两制”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也加深了我们对港澳特区的理性认识以及对港澳问题的科学理解。

三、“一国两制”理论的基本问题

在一个国家实行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是前所未有的创举,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向前推进。随著“一国两制”实践的深入推进,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政治认识方面。正如习主席所说,“一国两制”方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全面准确贯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在这个前提下,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享有高度自治权。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特别行政区所有居民应该自觉尊重和维护国家的根本制度”。只有坚定“一国”的原则,才能更好发挥“两制”的优势。“两制”共生共存,合作互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港澳特别行政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顺畅有效运作,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

其次,是管治权力及法律制度认知方面。习主席指出,“必须坚持中央全面管治权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相统一。香港回归祖国,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建立起以‘一国两制’方针为根本遵循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中央政府对特别行政区拥有全面管治权,这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源头,同时中央充分尊重和坚定维护特别行政区依法享有的高度自治权。”他还指出,“特别行政区坚持实行行政主导体制,行政、立法、司法机关依照基本法和相关法律履行职责,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既相互制衡又相互配合,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同时,在落实管治权主体方面,他强调,政权必须牢牢掌握在爱国者手中,必须落实“爱国者治港”的原则,行政长官是治理香港的第一责任人,并且要求特区政府“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增强治理效能”,确保香港长治久安。

第三,是经济融通和优势互补方面。一方面,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享有得天独厚的显著优势,香港居民很珍视,中央同样很珍视”。因此,“必须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维护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并服务于国家的根本长远利益;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品质发展等国家战略,扩大发展空间和格局,补足本身发展的短板,更好地释放自身的优势、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从而“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共享国家快速发展的红利和荣光。

第四,是文化意识和教育导向方面。习主席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记载着华夏先民在岭南这片土地上的辛勤耕作。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近代史,记载着香港被迫割让的屈辱,更记载着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抗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记载着香港同胞作出的独特而重要的贡献。有史以来,香港同胞始终同祖国风雨同舟、血脉相连”。他还强调,“香港的根本利益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中央政府的心同香港同胞的心也是完全连通的”。习主席强调香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贡献、香港与内地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以及同呼吸、共命运的关係,我们应该从增强港澳同胞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去理解。香港近年发生的社会风波,与港英政府撤退前以“借来的空间,借来的时间”迷惑部分港人去国家化、去民族化有莫大的关系。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港澳同胞、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归属感、国家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消除文化隔阂,建立以爱国爱港、爱国爱澳为核心、同“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建立新的价值共同体,是构建“一国两制”理论必须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

第五,是社会民生方面。习主席指示特区政府要“切实排解民生忧难”。“当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创业的机会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纪大了得到的照顾更好一些”,并要求特区政府“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举措破难而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在香港现行制度下,如何在人民至上和资本追求最大利润之间取得平衡,将再分配作为促进增长、减少社会分化的手段,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但必须迎难而上,凝聚共识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共同维护和谐稳定”,“排除一切干扰聚精会神谋发展”。另一方面,尽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扩大广大居民生活、就业和创业的空间,也有助于解决香港现存的社会民生问题和矛盾。

四、“一国两制”理论的作用

所谓理论,是一套论证过的概念体系,是一种判断、一种解释,提供人们思考问题的路径。任何理论的成立,不仅仅是知识的整合,也不仅仅是对常识性谬误的排除,必须阐明其历史逻辑,经过实践的检验,不断归纳、演绎,循环推进,并有运用的价值。构建“一国两制”理论,目的是要从学理上解释清楚“一国两制”为什么能够在港澳的实践中取得成功并为未来的实践取得更大的成功提供知识的支持。理论的构建也是学科知识的丰富,“一国两制”理论是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要在政治学领域独树一帜,占一席重要的地位。

习主席五年前就指出,“‘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是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香港顺利回归祖国,为不同国家解决争端和纠纷提供了成功的典范。回归后,香港“为祖国创造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的奇迹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战胜各种风雨挑战,稳步前行”,“香港同胞实现当家作主,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真正的民主由此开启”。事实上,“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不仅是港澳、国家的荣耀,更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一切,都需要从理论上给予科学总结和解说, 并指导未来的实践走向更大的成功。

概括而言,“一国两制”理论的作用至少应该说明并指导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维持部分地区的资本主义制度并顺利运作,其中需要阐明“一国两制”在中国宪政制度下内在的哲学依据、思想内涵与逻辑基础。中央的全面管治权不等于放弃“港人治港”的原则,纳入国家治理体制也不等于放弃高度自治的原则。反之亦然。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并不意味著香港要放弃自身的特殊地位和优势,相反,在国家发展战略这个大舞台上,香港的特殊地位和优势将更为凸显,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其次,在“一国两制”下,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能够更好地发挥港澳特区的特殊优势,能够更加充分发挥港澳同胞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特别行政区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随着香港国安法的实施和香港社会秩序的全面恢复,随著香港选举法的修订和“爱国者治港”原则的全面落实,随着全面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推进,随著“十四五规划”、“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面展开,香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角色会越来越关键、功能越来越明显,香港自身的发展也将深得其利,进入一个飞跃期。

第三,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平台和建设契机,促进两种制度的有序对接和融合,促进港澳特区与内地省市的全方位联动交流合作,加深港澳同胞和内地居民之间的相互认识、了解、理解和尊重,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联系。同时,在港澳加强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建立正确的港澳历史叙事,树立港澳同胞的正确国家观和世界观,不断增强港澳同胞、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感,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是香港由乱及治、由治及兴的关键,也是港澳未来发展的关,只有这样,港澳同胞才能与全体中国人民一道,同心同德同向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

习近平主席这次视察香港,选择便捷高效的高铁两次来回深圳和香港之间,体现了香港与内地密不可分的关係。两天两次来回,也象征了香港的第二次回归。香港从旧秩序走向新制度,从形的回归到形神一致的回归,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终于浴火重生,并将进入一个腾飞的大时代,未来可期。

在这个过程中,有困难、有挑战,也有觉醒、有感悟。鲁迅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国两制”是前所未有的创举,20多年在港澳的实践,也逐渐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和区情的道路。“路”已经走出来了,“道”还要说清楚,这就是理论的构建。说清楚了“道”,“路”会走得更顺畅。当然,“道”和“路”一样,要走的人多了才能成为“道”。“一国两制”理论的构建,需要港澳研究界齐心合力,长期探索,久久为功。理论构建好了,必将更加有利于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