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政善治:认真探讨及处理香港回归以来的深层次矛盾
邵善波
在香港的疫情仍然相当严重的情况下,国家主席习近平一连两日访问香港,并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的就职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香港的不少群组尤其是特区政府,都组织了学习及研讨活动,分享了很多体会。这对凝聚全社会关于香港前景的共识有很好的作用,对新一届特区政府的施政也明确了方向及重点。在这里我想谈谈“良政善治”需要解决的一些深层次矛盾。
习主席在讲话中,对新政府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中第一个就是要求新政府“着力提高治理水平、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增强治理效能”。很明显,不有效解决香港治理这些方面的问题,就很难处理习主席提出的其他四个重要工作:“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切实排解民生忧难、共同维护和谐稳定”,以及习主席提出的要“关心关爱青年人”。
习主席同时指出,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是香港的当家人,也是治理香港的第一责任人。要改善香港的治理体系、能力和效能,关键在于政府的主要官员。我们看到新班子上任不到一个月,已积极展开对香港当前和长远问题的处理。我们从行政长官李家超及一些主要官员的表现中,可以看到这一届政府在“结果为目标”的施政口号下,所展出的新风格及新精神。
“良政善治”的首要条件就是“人”。新一届政府班子基本上已形成,余下的尚有副局长、政治助理及一些辅助人员有待安排。新班子是否“德才兼备”、“爱国爱港立场坚定”、“能力突出”、“热心服务公众”,我们很快就会看到结果。在这里,我提出几个我们要处理的深层次矛盾,每项都与习主席提出的“希望”相关。
一、完善政府体制,优化公务员制度
习主席在讲话中提出,“要加强政府管理,改进政府作风,树立敢于担当、善作善成新风尚,展现良政善治新气象”。新一届特区政府上任前,承接了前任的政府架构改组计划,增加了两个政策局,调整了政策局之间的分工,使其更能反映现代社会的需要。又增加了副司长一职,强化了政府上层的领导及统筹能力,这都是必要及很好的开始。但香港特区政府承接了港英时期的体制,虽然保持了原有体制的优良部分,但也留下了其中不少陋习,即与时代脱节的架构及制度。2002年第二届特区政府引入的主要官员问责制解决了部分问题,但也制造了新问题。持续深入检讨香港特区政府的体制及运作,是提高香港特区治理水平、能力及效能的一个必要工作。其中公务员制度的改进,是此项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回归以来,为了稳定公务员,港英时期遗留下来的公务员制度没有引入什么改变。而港英时期的香港公务员制度,早与新加坡等英联邦国家不断与时并进的公务员制度离得越来越远,已经变成“老古董”。为配合社会发展,香港特区政府的公务员制度亟需大幅度的调整及改进。
二、增强发展动能、克服产业单一
习主席在讲话中提出,“要转变治理理念,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有为政府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这点中香港治理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香港社会的中上层及政府内的管治团队,长期迷信所谓“市场经济”,深信港英时期遗留下来的所谓“积极不干预”、“小政府大市场”的原则。这种治理现代社会的态度,完全与现代的经济运作及社会活动脱节。结果造成香港的经济产业发展长期过分单一,新行业难以浮头出现等问题。随着这扭曲的局面,社会上出现高房价、极端的贫富悬殊、青年缺乏出路等问题。社会及政府如何重新认识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及其与市场的关系,是香港进一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深层次和哲学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实务的根本性问题。
三、深入探讨香港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问题
香港回归以来出现的不少争议,包括维护国家安全的立法、国民教育及国家认同、全国人大释法、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发展、《逃犯条例》的修订都与习主席讲话中提到的“香港回归祖国,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这因素有关。这基本上不是制度上出现冲突的问题,而是一个认知和政治问题。香港人如何理解,是否正确理解国家治理体制,国家治理体制在香港如何发挥其角色及作用,是“一国两制”在香港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问题的另外一面,就是香港作为国家的一部分,如何有效参与国家事务及国家发展。要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一国两制”,对该问题的两方面都要加以充分研究。
四、积极落实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
香港的命运从来都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习主席的讲话也详细谈到香港在国家发展中曾经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香港的发展不应因为“一国两制”的引入而与国家的发展产生屏障,香港和国家不应因为“两制”的差异而产生隔离。但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或什么是国家发展大局,我们得承认,香港在这方面仍然做得远远不足。
香港无论回归后或是回归前,都是国家发展的一部分。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已出现根本变化,但在各种往来、交接、互动的操作上,因为要尊重及维持“两制”,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处理。高铁的“一地两检”就是一个好例子,而三地的汽车到今天还不能自由往来则是一个坏例子。国家的发展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人民币国际化,香港都可以扮演特殊的角色及作出贡献,但似乎仍然未见到其发挥应有的潜力。香港如何在“一国两制”下,变成国家发展大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谈得很多,但实际的政策及工作却尚待开展。
五、积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习主席在讲话中提出,治理团队“要提升国家观念和国际视野,从大局和长远需要出发积极谋划香港发展”。 其实这也是对香港整体的要求。香港长期自命为“国际城市”,但实际上,香港人的国际视野、情怀、认识,都非常有限。香港的“国际性”长期只是外来人士及利益集团的一个活动及利用平台。本地人及他们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多只是迎合这些外来因素而作出的适应。除个别的例子,如航运界的企业家有业务需求外,香港人自身并没有发展出对国际事务的深厚兴趣及认识。面对国家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及近几年急剧变化的国际局势,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变化,香港人的反应远远不到位或干脆缺席。这与香港地位的本质、角色及功能远远脱节。在港英时期,这是不可避免的情况,但在“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要求下,这是我们的一个严重缺失,新一届政府需要大力修补。
2005年年底时,温家宝总理在接见时任特首曾荫权时,首次提出香港需要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温总理当时关心的主要是香港的经济、民生和社会和谐问题。到了今天,这些经济及社会问题仍未获得较大改善和解决。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深层次矛盾,并不单是经济及社会问题。在“一国两制”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是我们国家治理的一个优良及独特的传统。回归以来,香港面对什么样的深层次矛盾,是一个值得大家深入探讨的议题。
“一国两制”是延续中央长期以来对港澳问题的战略思维,即“长期打算、充分利用”。“一国两制”在今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早已不是一个短期的、权宜的、功利的政策,而是在面对国际关系出现根本性变化,国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漫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习主席在其讲话的结语中把“一国两制”在国家长远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一个新台阶。他说:“‘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一国两制”准确地、持续地、长远地在香港贯彻落实,是当代香港人对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