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大元:提升国家观念,促进人心回归
【发布时间】2022-09-05 01:55:03      【来源】港澳研究会

韩大元.jpg


提升国家观念,促进人心回归

 

韩大元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为了继续推动“一国两制”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客观、理性思考,既要充分肯定“一国两制”25年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也要正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部分港澳人士国家观念不强,国家意识尚薄弱,促进港澳人心回归工作仍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7.1”讲话中特别强调民生、人心的重要性,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创业的机会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纪大了得到的照顾更好一些。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暖人心的话语,为我们做好促进人心回归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做好新时代港澳工作,始终以“香港最大的民心”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认真回应市民期待,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以此助推人心回归。

一、人心回归的提出及演变

人心即民心,体现社会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的思想、感情、意愿与认知等,是一种情感表达的主体形式。在内地学术界,人心回归一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对人心回归的含义,学界有不同的定义,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人心回归就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国家主权、特区政府与中央之间的关系;二是把“人心回归”定义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上升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认同、好感和支持等;三是认为,人心回归就是香港地方行政区域的居民在政治认知上是否认同与归属祖国。从本质上讲,人心回归蕴含了香港市民对祖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体系的认同与接纳,集中表现为对国家的认同。

人心回归作为学术概念,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台湾问题,在推进国家统一进程中,希望通过人心的回归完成祖国统一;第二阶段,随着香港的回归,有学者注意到“人心回归”与“主权回归”同样重要,1985年开始提出人心回归概念,强调“随着主权的回归,更应重视人心的回归,两者回归才是名副其实的回归”;第三阶段,自2003年“七一”游行以来,特别是2019年“修例风波”,充分暴露部分港人国家认同的缺失,中央和学界关注港人国家认同缺失所带来的“人心回归”问题,提出“加强对香港、澳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期望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国家认同,实现真正的“人心回归”。

二、国家认同与人心回归

国家认同是涵盖国家政治、社会和自然属性的统一范畴,是一国的国民对享有主权的政治共同体的认同和向心力,也是人们对国家这一统一体的认知和心理状态。在某种意义上,国家是通过意识形态促进社会一致的聚合力量。百年来的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维系纽带的基础。国家认同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障与国民的国家认同密不可分。

香港问题的特殊性给国家认同形塑带来了新的课题。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直观地表述出,香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香港的中国公民应有国家归属感和国民身份认同,所有的中国人在香港回归中也都体会到主权的独立与国家的自主带来的巨大荣耀。另一方面,在“一国两制”方针下,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依法享有高度自治权。“一国两制”本身的创立、发展就体现了最大的包容性、灵活性与互惠政治,展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元性。香港回归祖国后,国家认同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强化、不断努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香港同胞的心理层面,与去殖民化、国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宪法观念等因素紧密联系。心理层面的回归与制度层面的回归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三、人心回归的评价

香港回归以来,人心回归工作取得了进展,人们对人心回归重要性的共识逐步形成,相关指标也呈现上升趋势。对此,我们应有客观的立场。

从总体的进展看,人心回归未能达到我们的预期,人心回归进展比较缓慢,甚至有时候遭遇严峻的考验。国家认同是人心回归的核心指标,不同民调机构一直将市民的身份认同作为评价“一国两制”实践与人心回归的指数之一,虽有不精确的一面,但可以参考。在身份认同方面,通常将“香港人”“中国人”作为主要参考指标。比如,民主思路2017年的报告指出,55.9%的市民对“香港人”“中国人”均有较强认同,而且两种认同正相相关。2018年的报告指出,从2017年到2018年,“香港人”身份认同从7.75上升至8.02,“中国人”身份认同从6.63上升至6.78;2019年的报告显示,两种认同维持在55%至57%之间。据2020年8月的报告显示,“香港人”的认同感由8.41上升至8.55,对“中国人”的认同感则由4.72下跌至4.38,并且具有双重认同的民众跌至32.5%。但2021年3月报告显示,市民对“香港人”的认同感由 8.55回落至8.26,对“中国人”的认同则由4.38升至4.73,两者均回到2019年底水平。这是积极变化,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随着双重身份认同的变化,导致这两种身份的相关性变得有所模糊。2021年8月最新报告显示,市民的双重身份认同在2018年12月急跌后已经稳步回升,但“香港人”身份认同强于“中国人”。

上述数据主要反映的指标包括社会主流观念的认同情况、双重认同的关联性以及两种认同之间的对比关系等。总体而言,社会大多数人还是具有双重的身份认同,尽管这一认同受到“修例风波”等事件影响呈现出不确定性,目前已经开始逐渐回稳,但两种认同的相关性从正向相连到相斥,也会带来新的挑战与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四、影响国家认同的主要因素

从25年人心回归相关指标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进行综合分析与客观评价,不宜过分强调某一因素,如教育问题或者青少年国家意识薄弱。

对于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我认为需要考虑:(1)法律等制度因素,包括宪法和基本法确立的宪制秩序的稳定性,“一国两制”下香港法律制度的有效性以及保持普通法传统等;(2)偶发性的社会因素。国家认同作为心理因素,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偶发性社会事件的影响,特别是在这些偶发事件中,特区政府处理的方式、居民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度或参与度等都会产生影响。(3)大众传媒和舆论宣传教育。学校的国民教育、信息时代的公众言论在社会中形成的教育氛围对于国家观念的形成尤为重要;(4)在国家共同体塑造中,未能有效地消解政治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张力,使国家认同停留在历史与文化层面,而未能转化到宪法认同层面;(5)深层次问题,特别是与民生相关的住房、就业、贫富差别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致使香港市民无法平等地分享“一国两制”的红利等等;(6)国际因素。由于香港问题的特殊性,美英等西方国家对“一国两制”的污名化,以及反中乱港分子对宪制秩序的挑战与破坏,对于香港居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认同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五、增进国家认同、实现人心回归的路径

1.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完善特区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能,以法治凝聚社会共识。面对香港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方面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必须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初心,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的权威,以宪法和基本法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发挥法治稳预期的作用,以保持社会的安定感、稳定感与合理预期。

2.共同维护和谐稳定,建构最广泛的“一国两制”统一战线。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香港发展不能再耽搁,要排除一切干扰聚精会神谋发展,香港居民无论何种职业,信奉什么理念,只要真心拥护‘一国两制’方针,只要热爱香港这个家园,只要遵守基本法和特别行政区法律,都是建设香港的积极力量。”香港是多元社会,对一些问题大家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应保持宽容与多元,扩大团结面,建立“一国两制”下广泛的统一战线。2021年《“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发展》白皮书指出,在爱国爱港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不断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建构最广泛的“一国两制”统一战线。随着“一国两制”实践的发展,我们需要摒弃不利于凝聚社会共识的一些提法或者改变“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培育包容、团结、多元的文化,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3.树立宪法认同是提升国家认同,促进人心回归的核心与基础。在国家观念的形成和培养过程中,宪法、基本法以及国情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宪法教育是增强对国家的认知、认同,形成共同体观念的客观基础,也是培育国家意识的必要载体。在人心回归和提升国家认同中,构建“一国”的政治和法律基础十分重要。只有回到中国宪法,认识宪法的历史与精神,认同宪法确定的国家根本制度,才能塑造出发自内心的国家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必须”第一条就是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他指出,“一国两制”是完整的体系,其最高原则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在这个前提下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宪法第一条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因此,根据宪法的要求,特区居民必须要尊重和维护国家根本制度。今年是“八二宪法”颁行四十周年,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做好宪法宣传教育,使特区居民,特别是公务员和青少年充分认识“八二宪法”的精神与原则,共享拥有共和国伟大宪法的荣耀。

4.切实落实中央惠港政策,强化特区居民的中国公民身份认同。香港回归以来,港人成为中国公民,但其公民地位相对模糊,甚至在能否享有中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方面仍存在不同认识。如能否享有全国性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能否参加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能否平等地享有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根据基本法规定,香港居民没有纳税义务、服兵役义务。这些实际存在的“非公民待遇”也可能导致港人中国公民身份认同以及人心回归的认知障碍,不利于塑造对国家的忠诚。因此,要全力完善便利特区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强特区居民作为中国人的荣誉观、自豪感与获得感,如逐步向特区开放全国性公务员考试,使“一国两制”的实践成为香港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生活方式,齐心协力共同创造香港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