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观点】顾敏康:开创AI时代香港国安普法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7-23 04:06:50      【来源】大公报

本文要讨论的主题是:构建香港国安法律案例库,以香港国安法律裁判观点为锚点,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引擎,开创AI时代香港国安法律的普法新范式。

香港国安法实施5年来,香港社会由乱到治,但惩治极少数不等于理解极少数。如何让香港广大市民与国际社会真正理解国安法律的价值内核?值得大家认真探讨。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把纸面上的法转化为行动中的法,而最可依赖、最具公信力的法律素材,恰恰是法院已公开的每一份判决及其背后具体而微的裁判观点。

通过系统构建香港国安法律案例库(下称案例库),并借助大模型与知识图谱技术,把法庭的裁判观点颗粒化拆解、标签化重组、场景化推送,可以把国安法律原则从抽象话语转译为可感知、可遵循、可监督的行为指引,并在AI时代形成跨越语言、职业、文化的普法洪流。

案例库三大特色

首先,案例库实现从量刑表价值表。现有公开判决显示,香港国安法分裂国家类罪等四类罪名中,判决刑期从6个月到9年不等。法官如何区分煽动学术讨论?唐英杰案将暴力手段政治目的并列为加重要件;岑子杰案则把和平集会组织分裂截然区分。这些判决中的要件─衡量─结论链条,正是香港国安法惩治极少数、保障大多数原则的具象化。

其次,案例库实现从个案说理规则提炼。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对裁判文书进行实体识别、关系抽取,可自动沉淀出分裂国家罪构成要件图谱煽动型犯罪量刑因子权重表等知识单元,为公众与法律工作者提供可检索、可验证、可辩论的微规则体系。

第三,案例库实现从法官独白公民对话。把裁判观点映射到日常场景:一条社交媒体帖文是否构成煽动?一场游行何时越过合法边界?案例库可设计情景问答界面,让市民输入行为要素,系统即刻匹配类案裁判要旨,输出风险等级+合法建议,实现以案释法的实时化、个性化。

案例库让大模型出国安价值观

案例库的数据来源主要是香港司法机构官网、律政司官网等权威网页。通过结构化清洗判决、条文、立法会纪要、法律释义,构建香港国安全域知识图谱,节点覆盖法条、罪名、量刑因子、法官说理、学术评论、媒体报道六类实体,边权重体现引用频次与判例级别。

检索增强(RAG)是案例库的重点。通过把图谱作为外部记忆,研发并推广香港国安法律大模型,提供精准答案。例如,当用户提问校园张贴光复标语是否违法?模型首先检索图谱中煽动分裂国家罪─校园场景─张贴行为─主观意图─刑期4个月的类案链,再生成要件匹配+风险提示+合法替代方案的复合答案,避免大模型因训练语料偏差而胡说八道

同时,案例库也确保价值观对齐。引入国安法律价值观干预层:在模型输出前,自动比对答案与知识图谱中官方释义终审法院观点的语义相似度,低于阈值则触发重生成或人工覆核,确保每一次交互都在国安法律价值坐标系内运行。

通过场景落地把普法嵌入每一次AI调用

案例库的教育场景。通过与教育局、办学团体合作,把案例库API接入中学通识科、大学法律基础课。学生完成虚拟判案练习,系统实时调用裁判观点,给出法官视角反馈,让一国两制法治教育从一般学习变深入探究。

案例库的媒体场景。新闻机构写作辅助系统接入大模型,记者输入某集会发起人被捕,模型即刻推送同类案件量刑中位数、法官重点考量、可引用判词,既提升报道准确度,又在潜移默化中普及国安法治要义。

案例库的商业场景。金融机构KYC系统监测到客户发布疑似分裂言论,可触发案例库比对,提示合规团队过往类案风险评级,实现合规即普法

案例库的国际传播场景。利用多语种大模型,把关键裁判观点自动翻译成英、葡、日等版本,并生成数据可视化图表,向海外用户展示香港国安法如何在个案中保障言论自由边界,以技术中立形象对冲舆论偏见。

利剑灯塔共存

国安法是守护香港的利剑,案例库与大模型则让这把利剑同时成为指引航行的灯塔。当每一位市民、记者、投资人乃至游客在手机上的一次简单提问,都能得到基于真实判例、由法官说理背书的精准答案时,法律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条文,而是内化于心的行为标尺。通过裁判观点─知识图谱─大模型─千行百业的闭环,不仅在技术层面提升了法治效能,更在价值层面构筑了跨越身份、语言与文化的最大公约数,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写下智能时代的脚注。

作者顾敏康香港教育大学教授)、王燕玲华南师范大学教授